丙酮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,并且它是脂肪族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代表化合物,具有酮类化合物的典型反应。例如,在无色晶体中加入亚硫酸氢钠。与氰化氢反应生成丙酮氰醇。在还原剂的作用下,合成了异丙醇和品内酯。丙酮对氧化剂相对稳定。它在室温下不被硝酸氧化。以酸性高锰酸钾为氧化剂,产生乙酸、二氧化碳和水。
双分子缩合发生在碱的存在下,产生双丙酮醇。在2mol丙酮存在的各种酸性催化剂(盐酸、氯化锌或硫酸)中生成异丙基丙酮,然后1mol丙酮的加入,形成佛尔酮(二异丙基丙酮)。
在乙醇钠或氨基钠存在下,缩合生成异福酮。在酸或碱的存在下,醛或酮发生缩合反应,产生酮醇、不饱和酮和树脂类物质。双酚a在酸性条件下与苯酚缩合。丙酮的-氢原子很容易被卤素取代,形成-丙酮卤化物。
卤素是由与低卤素钠或卤素的碱溶液相互作用而形成的。丙酮与格里纳德试剂反应,产物水解获得叔醇。丙酮还能与氨及其衍生物如羟胺、肼和苯肼缩合。此外,丙酮在500~1000℃的裂解过程中产生乙烯酮。
在170~260℃由硅铝催化剂,生成异丁烯和乙醛;300~350℃时产生异丁烯和乙酸等。它不能被银氨溶液、氢氧化铜等弱氧化剂氧化,但可以催化氢化反应生成乙醇。长期接触本品出现头晕、烧灼感、咽炎、支气管炎、疲劳、易兴奋等。皮肤长时间反复接触可引起皮炎。
丙酮的基本知识:危险性和急救措施。
1.危险性概述
健康危害: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,出现乏力、恶心、头痛、头晕、易激动。
慢性影响: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、灼烧感、咽炎、支气管炎、乏力、易激动等。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。
燃爆危险:该品极度易燃,具刺激性。
2.急救措施
皮肤接触: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。
眼睛接触:提起眼睑,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。就医。
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保持呼吸道通畅。如呼吸困难,给输氧。如呼吸停止,立即进行人工呼吸。就医。
食入:饮足量温水,催吐。就医。